古亭畚*穀倉~古亭地名探源

古亭畚*穀倉~古亭地名探源

「古亭笨」取自「古亭畚」的諧音。按「古亭畚」以竹編成,形似碗狀,壁敷以土或石灰,上蓋斗笠狀屋頂,下支以竹柱。早期臺灣農業社會,稻米是主要經濟作物,其加工不及現在多樣化,「古亭畚」是農家為儲存稻穀所需,依臺灣氣候所發展而成的儲倉。

農村傳統技術工法解構紀錄保存 古亭畚

蘭陽平原地勢平坦,水源豐富,土壤肥沃自古就是稻米的重要產地

壯圍鄉古亭村昔日為米糧儲存地,因此以「古亭笨」為地名,後將「笨」字移除,改名為「古亭」。本村為典型散村景觀,聚落頗為分散,因地勢較低,時常淹水為患

下圖摘自日至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明治版),可以看到宜蘭河舊河道是從我們古亭村南方流過到三塊厝北轉從烏石港出海,尋找舊河道又是另一個有趣的話題

而我們學校附近壯圍鄉農會古亭分會就是壯圍農會主要儲存稻米的倉庫,正好呼應了古亭這個地名的由來,隨著時代進步,古早的古亭畚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穀倉,然而參觀穀倉仍別具意義,值得帶小朋友參觀。

農會蕭先生簡單介紹稻米收購入倉的過程

古亭倉庫仍保存少部分早期碾米設備

倉庫堆積如城堡的米山,正說明了古亭地名的由來

最早期的穀倉已傾圮,目前置放裝置藝術轉型為文青打卡景點

40年代,紅磚穀倉

60年代糧食局補助台灣省政府興建之公糧穀倉

110年左右新建之新式穀倉

SANYO DIGITAL CAMERA

 

 

先民的汗血孕育出飽滿的稻穀,值得我們仔細閱讀

李漢雲

資訊課程上課用